其他
佳文赏析 | 樊杰先生《40年来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变化及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读后感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经济地理杂志 Author 万庆
与以往研究不同,发表于《经济地理》2019年第1期的论文“40年来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变化及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作者:樊杰,王亚飞)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视角出发,基于对过去40年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城市与区域发展格局、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变化特征的科学认知,以及对未来发展理念和趋势的深度把握,建立起预判中国经济地理格局演变前景的分析框架,探讨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前置条件和重要方面。这一分析框架的构建,体现了经济地理学科综合性在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的独特优势,彰显了经济地理学者丰富的科学实践对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的特殊价值。
空间效率和空间平衡一直是影响区域空间格局的两难选择。有经济学家提出“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的观点,认为只有通过推动经济活动向沿海地区和城市集聚,并通过劳动力流动和土地跨地区的再配置使内地和农村充分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城乡和区域间平衡发展的目标。客观地讲,这种观点有其合理性,但并不全面。经济地理学家通常会特别强调集聚的前提条件,即在推动人口和经济活动向沿海地区和城市集聚的过程中,绝不能忽视城市和区域的自然空间承载力。对此,樊杰研究员指出:按照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相均衡态势,人口将进一步向中国沿海地区集聚,我国三大城市群地区依然成为我国人口主要集聚的目的地。
同时,他认为城市和区域发展与承载力相均衡应成为底线、基本标准,营造高品质的资源环境系统成为美丽颜值的核心任务,是新时代中国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变化的三大基本趋势之一。实际上,论文中的这些观点与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是高度契合的。这也进一步表明,中国经济地理学者作为区域发展政策的主要咨询力量,对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决策产生了一定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形势是好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对长期致力于区域发展综合研究的中国经济地理学而言,无疑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广大经济地理学者只有积极应对响应,进一步凝练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采用综合集成的研究范式,扎实开展理论创新和实践,才能在解决问题中继续保持学科发展的旺盛势头。总而言之,新时代的政府决策需求和学科发展需要迫切要求中国经济地理学开展区域协调发展相关理论创新,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提供科学依据。
一孔之见,敬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教。
以下原文请至中国知网下载阅读
图文排版:魏雪馨
责任编辑:李亮
审核:王冠 王波涛 梁龙武
猜你喜欢
1、佳文赏析 | 相互交织的全球性与地方性:基于中美两国顶级地理学年会的文献计量分析
都看到这里了,点个【在看】再走呗~